1)第二百三十章 不褪色_钢铁时代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包头迎来了腊月,大批工厂的投产,让包头的产能,在这个时间段,产生了一个巨大的爆发,每天的商队,都是络绎不绝的。

  年节终于到了,整个中国都陷入到了年节的欢腾之中了,哪怕是平时最省吃俭用的主妇,也会在年节的时分,或者给家人添几件衣服,或者买一些过节的用品,最不济的,也会割伤一点肉,饱一顿饺子。

  平日里三五天才有集,现在,基本上隔天,甚至是天天都有,十里八乡的农民,都出来赶集了。

  今年的年经不错,佃了20多亩地的王三江,揣着五块银元,带着浑家和三个孩子,去镇上赶集,说实在的,他还没有带这么多钱过,今年的他,种了三亩棉花,往年,或者交给镇上的布店,或者干脆就弹一弹,给家里人添几条棉衣,谁曾想,一个大商行,居然遍地的搜集棉花,本身在收割的季节,要落落的棉花,反而价格坚挺,他以每斤三角五分的价格,卖出了100斤棉花,加上其他的收成,平生第一次,手里面有5元的活钱了。

  银元啊,响当当的银元,放在兜里沉甸甸,就连王三江的底气,也足了许多。

  路上,十里八乡的乡亲们,哪怕不认识,随便的攀谈几句,也都熟悉了,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,不会什么虚的,大家都再说,最近镇子上来了不少的好东西,都是包头产的。

  包头在哪里,这是一个很陌生。很陌生的地方,估计再千里之外。行商们真的是厉害,这么远的地方。都带了货物回来,似乎几个月前,收购棉花的商行,也是在那个方位,晚清的农民,大部分,一辈子都走不出百里方圆,去一趟县城,都能够作为谈资。谈论一年以上,更何况是千里之外的包头。

  王三江走起路来,腰杆子也治了许多,跟往年不一样,多了5元,在他看来,可以采购不少的好东西。

  浑家秦氏,也很高兴,作为家里的管家婆。她知道丈夫手里有五元,她手里也有细心赚下来一块几毛钱,加起来差不多六块多,足够他们过一个好年了。今年的天照顾,粮食打了很多,大部分都卖个了商行。留下一些杂粮,她又做了一些手艺活。比如络子,手绢。荷包之类的,卖的不错的,估摸着,大牙应该添一件新衣服了,二丫和小牙子,可以穿哥哥或者姐姐的旧衣服,庄户人家,一分钱一分钱,都要省着过,今年最多是活泛一点。

  到了集市上,十里八乡的好东西,都集中到这里,有编制的竹篮,还有一些的用麦秆编制的物件,这些家里不缺,在秦氏看来,要给几个孩子撕下几尺布,毕竟,大牙子的衣服,已经换到了二女儿的身上,以前是不舍得,现在,当然是让孩子过好一点。

  “去布店吧!”王三江说道,秦氏哪有不同意的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i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